最近可靠的配资平台,国外知名的军事分析及评论平台——萨顿,依托一张公开的照片,对中国正在研发的一款大型四发喷气式地效飞行器——“渤海怪物”的外观进行了推测与分析。该飞行器因其独特的设计而引发关注。
这个奇怪的名字源于苏联时代最著名的地效飞行器——“里海怪物”。当年,它无疑是工程领域的一个里程碑,充分体现了时代工程师们的大胆想象及创新能力。苏联的科学家们经过多次风洞实验和实地测试,发现了飞机机翼与地面或水面之间的“地效区”现象,并成功地将机身长、机翼宽度等参数进行合理比例计算。这一高度下的飞行器升阻比可以提升30%以上,意味着它能够以更大的重量执行高速机动,吸引了军方的高度关注和支持。
1966年,苏联制造了第一架地效飞行器原型——“里海怪物”,最初旨在设计为对抗美军航母的突袭武器。然而,由于这一庞大飞行器面临众多难以克服的技术障碍,最终未能投入实战而被搁置在海边,成为那个时代最大的军事失败之一。不过,这项技术研究对其他国家,特别是美国和中国,激发了不少灵感。尽管中国较晚开始关注地效飞行器,大约在上世纪90年代以后,军事用途方面却显示出极强的针对性。
展开剩余59%当时,海军对研发单位提出了大胆的请求,希望能够开发出一种具备200吨级的地效飞行器,计划分为导弹攻击型和登陆运输型两款。其中,导弹攻击型希望能够装备不低于8枚“鹰击-82”反舰导弹,以进行海上突防及对敌海岸的导弹攻击;而登陆运输型则希望能搭载至少两个全副武装的满编连队,用于战略岛屿间的快速登陆,尤其是针对台湾进行的战争准备。
在研究的初期,国内的设计团队曾以“里海怪物”作为蓝本进行复制,命名为“DFX200”型。然而,在进行全尺寸实车测试时却发现,这种地效飞行器在风浪条件下表现极差,海况达到3级以上便无法正常使用,一旦遇到海浪稍大的情况,比如超过0.5米的浪高,就会存在倾覆的危险,实战价值几乎为零。当年美国研发的同类飞行器也未能克服类似问题,最终也宣告失败,因此海军一度放弃了对大型地效飞行器的研究,转而关注小型地效飞行器的民用方向。
近年来,尽管在民用小型化领域涌现了多款座位不足20的小型地效飞行器,并且部分型号有军民共用,主要用于水面边防巡逻,但大型地效飞行器的研发讯息却相对稀少。随着无人技术的飞速发展,地效无人飞行器也逐渐进入了研发阶段。例如,彩虹-T1型(被称为“自杀巡飞弹”)的问世,弥补了海上雷达盲区内无人飞行器的作战空白。然而,关于大型地效飞行器的研究却鲜有进一步的报道。
从外媒曝光的最新照片来看,这款“渤海怪物”地效飞行器似乎标志着军方在该领域的技术进展与突破。很可能他们在大型化建设上再次积累经验,寻求新的突破,也并非难以理解。毕竟,地效飞行技术距今已有近一个世纪的历史,倘若中国的军工团队能够在这条路上发现新的技术契机,推动进一步的发展可靠的配资平台,也不足为奇。
发布于:天津市京海配资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